社会新闻
王成向记者展示发报机电键。
“嘀嗒,嘀嗒嗒……”在王成的记忆里,这样的声音既熟悉又美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声音都陪伴着他安然入梦。
今年57岁的王成,是市邮政分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自18岁踏入邮政系统,他已在这个行业深耕近四十载。他不仅亲历了邮政业务信函纷飞、包裹如山的黄金时代,更以参与者和见证者的双重身份,目睹了通信技术从鸿雁传书到5G互联的跨越式变革。
18岁那年,王成成为一名电报投递员,负责武陟县县城区域的电报投递工作。他身着橄榄绿的邮政制服,骑着自行车穿梭于街头巷尾,将每一封电报准确无误地投递到居民家中和单位。时隔几十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成仍清楚地记得,很多用户因电报业务多,专门在邮电局备案了电报挂号。比如,工商银行是“6108”、农业银行是“6256”等。有了这样的专用号,王成在分拣电报时速度会更快。
在鸿雁传书的年代,信件传递速度远不及电报。王成作为电报投递员,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愿望——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电报收发员。于是,趁工作间隙他便背诵起了标准电码。通过努力,他如愿进入了报务班,开启了电报收发员的职业生涯。
在电报发明前,信息传递主要依赖人力或畜力,速度缓慢且效率低下。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电报,通过点、划和空白的组合表示数字或字母,并将其转换成文字信息。电报的诞生,让信息得以在短时间内跨越千里传递,极大地提升了通信效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电报业务迎来鼎盛时期。无论是居民还是政府单位,遇到重要、紧急事务,前往邮局发电报都是第一选择。
王成说,电报上的每个字都是由4个数字组合而成,“3769”是王,“2052”是成,合在一起就是王成。当时发电报按字计费,费用比写信高昂许多,因此人们发电报时力求精简,多用“速归”“带来”等简短字词。当时,单位对电报正确率要求极高,电报收发员按顾客要求发送电报后,接收方需将电报内容回传,双方确认无误后,由专门负责翻译的人员进行翻译,最后再由电报投递员将电报送至顾客手中。
王成回忆道,曾有一位老农想给在外地的女儿发电报,攥着皱巴巴的纸币,在营业室里反复斟酌字句。他见状主动上前帮忙,用最精练的语言将老农的牵挂与叮嘱转化为电报内容。“看到老农感激的眼神,我深刻体会到这个工作的意义。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王成说。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家庭电话、传真机、手机、互联网的逐步普及,电报的功能逐渐被替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今,5G网络覆盖全国,手机、视频通话等即时通信技术让信息传递实现“秒达”。通信行业已迈入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AI翻译、语音识别等技术彻底革新了信息传播模式。
回首过往,那些曾在电报机前忙碌的身影,那些永不消逝的“嘀嗒”声,已成为一个时代最珍贵的记忆,永远镌刻在通信行业的发展史上。
(记者 朱颖江 摄影报道)
![]() |
![]()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王成向记者展示发报机电键。
“嘀嗒,嘀嗒嗒……”在王成的记忆里,这样的声音既熟悉又美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声音都陪伴着他安然入梦。
今年57岁的王成,是市邮政分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自18岁踏入邮政系统,他已在这个行业深耕近四十载。他不仅亲历了邮政业务信函纷飞、包裹如山的黄金时代,更以参与者和见证者的双重身份,目睹了通信技术从鸿雁传书到5G互联的跨越式变革。
18岁那年,王成成为一名电报投递员,负责武陟县县城区域的电报投递工作。他身着橄榄绿的邮政制服,骑着自行车穿梭于街头巷尾,将每一封电报准确无误地投递到居民家中和单位。时隔几十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成仍清楚地记得,很多用户因电报业务多,专门在邮电局备案了电报挂号。比如,工商银行是“6108”、农业银行是“6256”等。有了这样的专用号,王成在分拣电报时速度会更快。
在鸿雁传书的年代,信件传递速度远不及电报。王成作为电报投递员,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愿望——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电报收发员。于是,趁工作间隙他便背诵起了标准电码。通过努力,他如愿进入了报务班,开启了电报收发员的职业生涯。
在电报发明前,信息传递主要依赖人力或畜力,速度缓慢且效率低下。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电报,通过点、划和空白的组合表示数字或字母,并将其转换成文字信息。电报的诞生,让信息得以在短时间内跨越千里传递,极大地提升了通信效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电报业务迎来鼎盛时期。无论是居民还是政府单位,遇到重要、紧急事务,前往邮局发电报都是第一选择。
王成说,电报上的每个字都是由4个数字组合而成,“3769”是王,“2052”是成,合在一起就是王成。当时发电报按字计费,费用比写信高昂许多,因此人们发电报时力求精简,多用“速归”“带来”等简短字词。当时,单位对电报正确率要求极高,电报收发员按顾客要求发送电报后,接收方需将电报内容回传,双方确认无误后,由专门负责翻译的人员进行翻译,最后再由电报投递员将电报送至顾客手中。
王成回忆道,曾有一位老农想给在外地的女儿发电报,攥着皱巴巴的纸币,在营业室里反复斟酌字句。他见状主动上前帮忙,用最精练的语言将老农的牵挂与叮嘱转化为电报内容。“看到老农感激的眼神,我深刻体会到这个工作的意义。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王成说。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家庭电话、传真机、手机、互联网的逐步普及,电报的功能逐渐被替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今,5G网络覆盖全国,手机、视频通话等即时通信技术让信息传递实现“秒达”。通信行业已迈入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AI翻译、语音识别等技术彻底革新了信息传播模式。
回首过往,那些曾在电报机前忙碌的身影,那些永不消逝的“嘀嗒”声,已成为一个时代最珍贵的记忆,永远镌刻在通信行业的发展史上。
(记者 朱颖江 摄影报道)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