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书报亭曾是城市的文化风景线
新闻中心首页
“我希望《中国青年报》替我们青少年呼吁一下:恢复设立街头书报亭!满足人们对报纸杂志零购的需求,用文化充实我们的头脑,丰富我们的心灵,赋予我们文化强国的精神食粮!”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上海一名初中生的来信,这名初中生列举了书报亭(咱们这里也叫报刊亭)的种种好处:除了我们学生,很多成年人也愿意零买报纸,比如视力不好的读者,阅读量不大的读者,经常不在家的读者,还有喜欢一张报一壶茶享受清欢的老年读者……
这封来信引起网友热议和美好的回忆,因为报刊亭曾是街头一道文化风景线,曾是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地标”,由于每天出售的报刊都是最新出版的,冒着热乎气儿,又位于百姓家门口,抬眼就能到,所以很受老百姓喜爱。但随着时代变迁、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已悄然改变,街头的报刊亭已难觅踪迹。
网友“星星知我心”说,上世纪90年代初,当年在原焦作邮电局门口,有四五家报刊亭,里边有很多花花绿绿的杂志,特别吸引人,每天特别喜欢去那里逛,买《中外少年》《少年文艺》《少女》,还买《中国电视报》《新民晚报》。放暑假时,天天去那里打卡,便与报刊亭老板熟悉了,有时会专门给我留下经常买的杂志和报纸,感到好温馨。
网友“晨曦”说,2000年左右,在郑州读大学,经常能邂逅报刊亭,购买《收获》《小说月报》《中华读书报》等,感觉报刊亭就是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线。现在走在郑州街头,基本上找不到报刊亭了,感到很失落,觉得城市里多了商业气息,少了文化内涵。
网友“梦”说,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建议,报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之窗,报刊亭不仅不应该消减,国家相关部门还应该大力扶持,拓宽其经营范围,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白岩松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网友“四川娃”说,昨天看到一条新闻,说是焦作智慧灯杆亮相和平街,报刊亭如果想“复活”,能搭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快车,才有生存之地,2018年8月,全国首座“智能报刊朗读亭”亮相广东广州南国书香节。在“智能报刊朗读亭”中,人们既可以进行报刊阅览和购买,也可以进行朗读,这样的报刊亭谁不爱?
网友“莎莎”说,从目前看,我国很多地方恢复了报刊亭,是“升级版”的报刊亭,融入了“智慧”元素,相信这种新型报刊亭能够成为美化市容的新风尚,为文明城市建设添彩。
(记者 赵改玲)
![]() |
![]()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我希望《中国青年报》替我们青少年呼吁一下:恢复设立街头书报亭!满足人们对报纸杂志零购的需求,用文化充实我们的头脑,丰富我们的心灵,赋予我们文化强国的精神食粮!”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上海一名初中生的来信,这名初中生列举了书报亭(咱们这里也叫报刊亭)的种种好处:除了我们学生,很多成年人也愿意零买报纸,比如视力不好的读者,阅读量不大的读者,经常不在家的读者,还有喜欢一张报一壶茶享受清欢的老年读者……
这封来信引起网友热议和美好的回忆,因为报刊亭曾是街头一道文化风景线,曾是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地标”,由于每天出售的报刊都是最新出版的,冒着热乎气儿,又位于百姓家门口,抬眼就能到,所以很受老百姓喜爱。但随着时代变迁、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已悄然改变,街头的报刊亭已难觅踪迹。
网友“星星知我心”说,上世纪90年代初,当年在原焦作邮电局门口,有四五家报刊亭,里边有很多花花绿绿的杂志,特别吸引人,每天特别喜欢去那里逛,买《中外少年》《少年文艺》《少女》,还买《中国电视报》《新民晚报》。放暑假时,天天去那里打卡,便与报刊亭老板熟悉了,有时会专门给我留下经常买的杂志和报纸,感到好温馨。
网友“晨曦”说,2000年左右,在郑州读大学,经常能邂逅报刊亭,购买《收获》《小说月报》《中华读书报》等,感觉报刊亭就是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线。现在走在郑州街头,基本上找不到报刊亭了,感到很失落,觉得城市里多了商业气息,少了文化内涵。
网友“梦”说,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建议,报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之窗,报刊亭不仅不应该消减,国家相关部门还应该大力扶持,拓宽其经营范围,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白岩松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网友“四川娃”说,昨天看到一条新闻,说是焦作智慧灯杆亮相和平街,报刊亭如果想“复活”,能搭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快车,才有生存之地,2018年8月,全国首座“智能报刊朗读亭”亮相广东广州南国书香节。在“智能报刊朗读亭”中,人们既可以进行报刊阅览和购买,也可以进行朗读,这样的报刊亭谁不爱?
网友“莎莎”说,从目前看,我国很多地方恢复了报刊亭,是“升级版”的报刊亭,融入了“智慧”元素,相信这种新型报刊亭能够成为美化市容的新风尚,为文明城市建设添彩。
(记者 赵改玲)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