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于晴
一次抢救经历让平顶山市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的村医丁俊涛记忆深刻。60岁的村民黄女士突发胸痛,丁俊涛为她做完心电图后实时上传数据,3分钟后收到了县人民医院给出的急性心肌梗死前兆诊断结果,随即开启急救绿色通道,患者在黄金救治时间内植入支架,从村卫生室到手术室仅用了33分钟。完成这场生命接力,离不开技术平台搭起的协作网。
在家门口看病、上学,是老百姓的朴素心愿。基层是公共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要求更加精准高效,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服务推向“最后一厘米”,就要在优化资源分配上做文章,在做强基层上下功夫。
以基层医疗为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机制是不少地方正探索的举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发挥医疗资源、技术优势,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解决看病难,不仅要提高大型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还要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短板,提高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心电图检查作为常用检查项目,对于临床诊断十分重要,乡村卫生室往往难以独立完成心电诊断工作。发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作用,宝丰县建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由县到镇最后到村,实现心电图采集、传输、远程诊断、报告发送无缝对接,远程“读心术”为患者架起急救“高速路”。
县级医院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乡镇卫生院主打常见病治疗,村卫生室把好疾病预防治疗第一道关。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来看,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协同联动、专业互补,更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出发,把小病、慢病、常见病留在基层,满足家门口就医需求,对于家门口看不好的疑难杂症,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上级医院专家服务,无疑比患者四处奔波更专业高效。
利用技术平台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只是一方面,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下沉不只是仪器设备下沉,更要实现诊疗能力全面提升。目前,全省共建成172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了全覆盖。在宝丰县,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器械由县医疗健康集团消毒中心进行标准化消毒处理,不仅降低了消毒成本还确保了合格率;人才队伍建设上,招人难、留人难是长期困扰基层医疗机构的一道难题。郑州试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推动医务人员上下流动、患者双向转诊。
全方位提升诊疗能力,把技术落在生命关键处,把协同做到系统最末梢,把服务送到百姓心坎上,才能当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与打通基层医疗“末梢循环”相似,教书育人、校园管理同样需要延伸触角,把服务送到学生心坎里。特别是高等教育,校园面积大、学生人数多,除了教学活动,还涉及就业指导、后勤保障、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全方位辅导,才能更好护航学生成长。
河南中医药大学有5个校区、4000余间宿舍、2万多名学生,怎么才能管得好?秘密就藏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里。来到龙子湖校区“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8个窗口提供学业支持、宿舍服务、就业指导等百余项办事服务。现场无法解决怎么办?学校还设有线上渠道,师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形成闭环,解决师生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省高校积极部署学生社区数字化基础设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学生事务精细管理。解决微诉求,服务零距离。这样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在我省已经实现了省内高校全覆盖。“一站式”背后,是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以精准服务更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机制创新、思维转变,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实现从有到优跨越,我们打通的不仅是优化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实现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最后一厘米”。
![]() |
![]()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于晴
一次抢救经历让平顶山市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的村医丁俊涛记忆深刻。60岁的村民黄女士突发胸痛,丁俊涛为她做完心电图后实时上传数据,3分钟后收到了县人民医院给出的急性心肌梗死前兆诊断结果,随即开启急救绿色通道,患者在黄金救治时间内植入支架,从村卫生室到手术室仅用了33分钟。完成这场生命接力,离不开技术平台搭起的协作网。
在家门口看病、上学,是老百姓的朴素心愿。基层是公共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要求更加精准高效,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服务推向“最后一厘米”,就要在优化资源分配上做文章,在做强基层上下功夫。
以基层医疗为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机制是不少地方正探索的举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发挥医疗资源、技术优势,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解决看病难,不仅要提高大型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还要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短板,提高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心电图检查作为常用检查项目,对于临床诊断十分重要,乡村卫生室往往难以独立完成心电诊断工作。发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作用,宝丰县建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由县到镇最后到村,实现心电图采集、传输、远程诊断、报告发送无缝对接,远程“读心术”为患者架起急救“高速路”。
县级医院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乡镇卫生院主打常见病治疗,村卫生室把好疾病预防治疗第一道关。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来看,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协同联动、专业互补,更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出发,把小病、慢病、常见病留在基层,满足家门口就医需求,对于家门口看不好的疑难杂症,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上级医院专家服务,无疑比患者四处奔波更专业高效。
利用技术平台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只是一方面,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下沉不只是仪器设备下沉,更要实现诊疗能力全面提升。目前,全省共建成172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了全覆盖。在宝丰县,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器械由县医疗健康集团消毒中心进行标准化消毒处理,不仅降低了消毒成本还确保了合格率;人才队伍建设上,招人难、留人难是长期困扰基层医疗机构的一道难题。郑州试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推动医务人员上下流动、患者双向转诊。
全方位提升诊疗能力,把技术落在生命关键处,把协同做到系统最末梢,把服务送到百姓心坎上,才能当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与打通基层医疗“末梢循环”相似,教书育人、校园管理同样需要延伸触角,把服务送到学生心坎里。特别是高等教育,校园面积大、学生人数多,除了教学活动,还涉及就业指导、后勤保障、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全方位辅导,才能更好护航学生成长。
河南中医药大学有5个校区、4000余间宿舍、2万多名学生,怎么才能管得好?秘密就藏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里。来到龙子湖校区“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8个窗口提供学业支持、宿舍服务、就业指导等百余项办事服务。现场无法解决怎么办?学校还设有线上渠道,师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形成闭环,解决师生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省高校积极部署学生社区数字化基础设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学生事务精细管理。解决微诉求,服务零距离。这样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在我省已经实现了省内高校全覆盖。“一站式”背后,是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以精准服务更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机制创新、思维转变,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实现从有到优跨越,我们打通的不仅是优化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实现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最后一厘米”。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