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利
新闻中心首页
聂村位于太行山南麓的博爱县东部,属于焦作市高新区阳庙镇管辖村落,东临南水北调大运河,西为焦温高速公路,村南接郑常路,北部为大沙河。聂村在明清时期属于怀庆府河内县,民国时期属沁阳县,1917年划归博爱县,2011年随阳庙镇划归焦作市山阳区,2012年5月随阳庙镇划归焦作市高新区。聂村为阳庙镇第二大行政村,现有耕地3500亩、4000余口人,辖13个生产小组。
聂村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等农作物生长。发源于孤山水库的大沙河,河水清澈,水草丰美,河水由村北蜿蜒而过,滋润着这片沃土。1000多年前,聂村的先民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男耕女织,春播秋收,生息繁衍,享受田园之乐。
一、村名由“师庄”更名之否定
聂村三官东岳庙山门舞台的南山墙上写着一段关于聂村村名由来的传说,说是聂村原名“师庄”,因社人师伯敬在集会时耍性子赌气,退出阳邑庙八社,也就自己把自己“捏”出了八社,自己建了三官东岳庙,不再参与阳邑庙的祭祀活动。这样,乡民就用“捏庄”称呼“师庄”,又演变为“捏”的同音字“聂”,村名遂变成聂村。根据三官庙内所立明嘉靖二年(1523年)碑文记载,师伯敬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间人,他家境殷实,富有威望,有实力和能力带领乡人创建三官庙。然而,聂村没有一户师姓,明清碑刻上也没有记载师姓人。所以,“师庄”恐非源于师姓,聂村更非源于“师庄”。
焦作市博物馆石刻苑内收藏有一方宋政和三年(1113年)《宋冀闰墓志铭》,该墓志铭出土于中站区小尚村风神轮胎厂工地的一座宋代墓葬。该志文有如下记载:“君讳吉,祖居怀州河内县清期乡第四管,小向人也。……闰,乾兴元年生,……生二子一女,……二曰冀沄,娶聂庄村梁氏为亲,生二子二女……二曰六斤,定得聂村李氏为亲。”由此可知,聂村在宋代就已经存在。所以,源于“师庄”的说法,属于向壁虚构。
二、由周边村落历史考证村名之由来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焦作市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商周遗址、唐墓等。河南省博物院收藏有一根1978年12月出土于聂村北地的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晋故乐安相河内苟府君神道”望柱。墙南村藏梅寺(法明寺)原有一通后魏年间《山阳令苟祖欢造像碑》,上有题刻“员外散骑侍郎襄威将军山阳令苟祖欢”。焦作市博物馆石刻苑内藏有一座唐咸亨元年(670)释迦像,该像底座刻题记“朱么政妻苟、苟大瑗妻□、苟宪买妻张、苟天恩妻向、苟士爱妻□”。西晋时期,这一带出了一个权臣苟晞。由此可见,苟家的地望就在这一带。这个具体的村落,就是聂村东不远的南北敬村,原名苟村,村边有苟泉陂(苟姓世居其地,因此得名)。注意,苟家是军功家族。
聂村发掘的唐墓还出土有四个砖铭,由铭文可知埋葬的是向文积等向家人。这个向姓的地望,也在河内,具体的地望就在聂村附近。在这周边有不少带“向”(音尚)的地名,比如小尚(向)、南西尚、北西尚、西尚、东尚等。在上白作村,有一方北齐向氏家族造释迦摩尼像的石刻,说明这一带都曾是向姓人的居住地或者活动地。河内向氏多以春秋时期的向戎为始祖。这些村名中的“尚”最初应该写的是“向”。小尚在宋代就写为“向”。河内向氏的地望就在聂村东、东南这一带的村落。
另外,聂村东北方的唐代就存在朱村(源于朱姓)、冯封村(源于冯姓)等村。
聂村还出土了商周古墓葬,足以说明聂村的历史非常悠久。因此,聂村应该在隋唐时期就存在,也许也来源于聂姓(以聂姓聚居而得名)。
三、村落里的古迹文物
在聂村周边的这些大村,都有历史悠久的庙宇,比如朱村、冯封村等。阳庙也有大庙。聂村的大庙就是东岳三官庙,临近的鹿村(宋代称陆村)、梁庄等村都没有大庙,说明聂村是周边这些村中最古老的,有道是“十室之邑,成其为村者,无不奉神立庙”。通过东岳三官庙碑刻上的捐资人的村落归属,可以想象历史上东岳三官庙的规模。
现存东岳三官庙大殿为2013年在本村村民张习忠带领下,集众人之力复建而起,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大殿东侧是聂村老年活动中心。庙内遗存有明清至民国碑刻七通。碑文记载,元至正十二年,乡人师伯敬创建三官东岳庙。之后,明永乐二十二年、嘉靖二年、清顺治九年、乾隆九年、光绪十九年曾多次重修。嘉庆四年,重修庙内东顶圣母殿。民国五年,重修舞楼。
聂村在清代还出过一个怀庆府著名的书商,名贺汝田,河内县学儒生。他刊印了不少书籍,比如《郑王词(醒世词)》《童蒙急就编》以及续编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堪舆类的书。他不光刊刻、编撰、校印书籍,还根据怀庆方言造出不少字。贺汝田在清末怀庆府书商中有一定影响力。如果有财力,能将这些书收集起来,就能研究贺汝田的出版史,研究他刊印的书的版本、风格等。
总值班:程红利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许 凌 |
编 辑:刘 佳 |
校 对:王 莹 |
![]() |
![]()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聂村位于太行山南麓的博爱县东部,属于焦作市高新区阳庙镇管辖村落,东临南水北调大运河,西为焦温高速公路,村南接郑常路,北部为大沙河。聂村在明清时期属于怀庆府河内县,民国时期属沁阳县,1917年划归博爱县,2011年随阳庙镇划归焦作市山阳区,2012年5月随阳庙镇划归焦作市高新区。聂村为阳庙镇第二大行政村,现有耕地3500亩、4000余口人,辖13个生产小组。
聂村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等农作物生长。发源于孤山水库的大沙河,河水清澈,水草丰美,河水由村北蜿蜒而过,滋润着这片沃土。1000多年前,聂村的先民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男耕女织,春播秋收,生息繁衍,享受田园之乐。
一、村名由“师庄”更名之否定
聂村三官东岳庙山门舞台的南山墙上写着一段关于聂村村名由来的传说,说是聂村原名“师庄”,因社人师伯敬在集会时耍性子赌气,退出阳邑庙八社,也就自己把自己“捏”出了八社,自己建了三官东岳庙,不再参与阳邑庙的祭祀活动。这样,乡民就用“捏庄”称呼“师庄”,又演变为“捏”的同音字“聂”,村名遂变成聂村。根据三官庙内所立明嘉靖二年(1523年)碑文记载,师伯敬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间人,他家境殷实,富有威望,有实力和能力带领乡人创建三官庙。然而,聂村没有一户师姓,明清碑刻上也没有记载师姓人。所以,“师庄”恐非源于师姓,聂村更非源于“师庄”。
焦作市博物馆石刻苑内收藏有一方宋政和三年(1113年)《宋冀闰墓志铭》,该墓志铭出土于中站区小尚村风神轮胎厂工地的一座宋代墓葬。该志文有如下记载:“君讳吉,祖居怀州河内县清期乡第四管,小向人也。……闰,乾兴元年生,……生二子一女,……二曰冀沄,娶聂庄村梁氏为亲,生二子二女……二曰六斤,定得聂村李氏为亲。”由此可知,聂村在宋代就已经存在。所以,源于“师庄”的说法,属于向壁虚构。
二、由周边村落历史考证村名之由来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焦作市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商周遗址、唐墓等。河南省博物院收藏有一根1978年12月出土于聂村北地的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晋故乐安相河内苟府君神道”望柱。墙南村藏梅寺(法明寺)原有一通后魏年间《山阳令苟祖欢造像碑》,上有题刻“员外散骑侍郎襄威将军山阳令苟祖欢”。焦作市博物馆石刻苑内藏有一座唐咸亨元年(670)释迦像,该像底座刻题记“朱么政妻苟、苟大瑗妻□、苟宪买妻张、苟天恩妻向、苟士爱妻□”。西晋时期,这一带出了一个权臣苟晞。由此可见,苟家的地望就在这一带。这个具体的村落,就是聂村东不远的南北敬村,原名苟村,村边有苟泉陂(苟姓世居其地,因此得名)。注意,苟家是军功家族。
聂村发掘的唐墓还出土有四个砖铭,由铭文可知埋葬的是向文积等向家人。这个向姓的地望,也在河内,具体的地望就在聂村附近。在这周边有不少带“向”(音尚)的地名,比如小尚(向)、南西尚、北西尚、西尚、东尚等。在上白作村,有一方北齐向氏家族造释迦摩尼像的石刻,说明这一带都曾是向姓人的居住地或者活动地。河内向氏多以春秋时期的向戎为始祖。这些村名中的“尚”最初应该写的是“向”。小尚在宋代就写为“向”。河内向氏的地望就在聂村东、东南这一带的村落。
另外,聂村东北方的唐代就存在朱村(源于朱姓)、冯封村(源于冯姓)等村。
聂村还出土了商周古墓葬,足以说明聂村的历史非常悠久。因此,聂村应该在隋唐时期就存在,也许也来源于聂姓(以聂姓聚居而得名)。
三、村落里的古迹文物
在聂村周边的这些大村,都有历史悠久的庙宇,比如朱村、冯封村等。阳庙也有大庙。聂村的大庙就是东岳三官庙,临近的鹿村(宋代称陆村)、梁庄等村都没有大庙,说明聂村是周边这些村中最古老的,有道是“十室之邑,成其为村者,无不奉神立庙”。通过东岳三官庙碑刻上的捐资人的村落归属,可以想象历史上东岳三官庙的规模。
现存东岳三官庙大殿为2013年在本村村民张习忠带领下,集众人之力复建而起,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大殿东侧是聂村老年活动中心。庙内遗存有明清至民国碑刻七通。碑文记载,元至正十二年,乡人师伯敬创建三官东岳庙。之后,明永乐二十二年、嘉靖二年、清顺治九年、乾隆九年、光绪十九年曾多次重修。嘉庆四年,重修庙内东顶圣母殿。民国五年,重修舞楼。
聂村在清代还出过一个怀庆府著名的书商,名贺汝田,河内县学儒生。他刊印了不少书籍,比如《郑王词(醒世词)》《童蒙急就编》以及续编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堪舆类的书。他不光刊刻、编撰、校印书籍,还根据怀庆方言造出不少字。贺汝田在清末怀庆府书商中有一定影响力。如果有财力,能将这些书收集起来,就能研究贺汝田的出版史,研究他刊印的书的版本、风格等。
总值班:程红利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许 凌 |
编 辑:刘 佳 |
校 对:王 莹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